DMA01
【文思不藏私】六個社群平台的變現模式

【文思不藏私】六個社群平台的變現模式

Vince Huang

除了廣告變現外,本篇文章整理了社群平台的其他六種可能的變現模式。

對於社群平台而言,我們熟知的 Facebook, Instagram, Snapchat 和 Twitter 都是用『養流量、賣版位』這種傳統廣告變現獲利,由於運作很久,加上長期收集用戶資料來打造精準廣告取得寡占的優勢下,後進者在規模不大、用戶滲透不高、無有效個人化精準受眾瞄準下,要獲利不是很容易的事。但除了廣告變現外,本篇文章整理了其他六種可能的變現模式。

 

1. VIP 會員的獨家內容訂閱

訂閱模式有兩種:一種稱為『直接訂閱』(direct subscriptions)、一種則是『創作者訂閱』(creator-led subscriptions)。例如:Youtube Premium 或 Youtube Music 使用者每月付訂閱費就可以享受全平台的內容服務,就是『直接訂閱』,大家熟知的 Youtube 頻道會員訂閱,則是『創作者訂閱』。不過這兩種模式,平台的獲利來源都是分潤。

訂閱制允許『追蹤者』(follower)或用戶們根據他們的需求,付費增加參與程度,舉例來說,創作者的忠實粉絲通常很願意為創作者額外的內容,專屬權益與互動付費。這就是一個取得價值的社群操作方式,粉絲願意花更多費用在社群內與創作者進行互動或取得特別的身份識別。

這個策略的缺點是:由於專屬內容,能吸引到用戶會更少(流量少),因此對於剛開始建立粉絲的創作者並不利。另一方面,當創作者逐漸變大後也會想要脫離平台自營品牌,減少平台抽傭成本。

下面這張圖是說明何時要從廣告營收切換為內容訂閱,以 500 萬瀏覽次數,CPM $3 為計算基礎,年收入約為 15,000,如果轉換訂閱率為 0.1%,收入是 $300,000,所以如果轉換率超過 0.0005% 內容訂閱收入就會比廣告收入高。

 

2. 平台協助創作者銷售

在平台上提供電商服務,或整合其他的電商模組。因為創作者本身就是該領域的專家,因此消費者對創作者推薦的商品就有很高的信賴程度,平台可以從中抽傭,商品製造商則獲得品牌效益。

 

3. 虛擬直播體驗

『虛擬直播體驗』通常會用『售票』或者『一對一互動』的方式獲利,特定的直播活動就是提供給粉絲們一個一次性付費的專屬體驗或獨特內容,這類型的活動也是幫助創作者篩選死忠粉絲,打造互動更高,熱於參與的社群。由於『虛擬直播體驗』可以跨地域,因此可以規模化。

 

4. 興趣為主的付費社群

這些社群通常是提供用戶與其他用戶在共同興趣或相同挑戰的需求下,建立連結共同參與,通常是包含了心理,健康,職涯或健身。用戶加入這些個人化或專業社群的目的,通常是想尋求親密交流和聯繫互動,而平台扮演的角色則是媒合及匯集需求,協助讓志趣相投的用戶與創作者或專家建立連結。

 

5. 數位商品與應用程式內貨幣(點數)

粉絲透過應用程式內的貨幣購買數位商品送給創作者打賞,而創作者可以將這些數位商品轉換為實際的現金。例如直播中用戶透過購買點數,然後用點數購買『鑽石』、『遊艇』送給直播主,直播主最後在將這些數位商品跟平台轉換為現金。

 

6. 小費、打賞與微交易

直播中的小費、打賞最盛行,然而這類的收益對創作者最不穩定,所以創作者通常結合小費、打賞及其他收益方式,而不是單純只有用小費、打賞。

 

 

 

原文出處:【文思不藏私】六個社群平台的變現模式

Vince Huang
Vince Huang

A Product Owner in software company, interests include agile/scrum, machine learning and mobile design. 

https://www.linkedin.com/in/kuoyuhuang/

Vince Huang的Medium:https://vincekuoyu.medium.com/

深入淺出Data Driven
在許多數據的底下,真正重要的是它背後的資訊和意義。數據究竟跟你講了什麼?有時候,我們得到了許多數據,卻不知道如何應用。其實,得到數據只是一個開頭,後續的分析更為重要。
外包和內部工程師的差異
身為一個 PM,與各式各樣的工程師合作也是相當合乎邏輯的,以下就自身經驗,從三個面向跟大家分享與外包工程師及自聘內部( inHouse) 工程師合作的差異。
團隊的 GIT 分支管理策略 (2) : 主線整合與功能分支
繼第一篇講述基本概念之後,我們來看看整合模式有哪些,以及整合頻率對於團隊效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