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01
如何讓策略落地成可執行的產品規劃?3 個讓策略落地的方法

如何讓策略落地成可執行的產品規劃?3 個讓策略落地的方法

朱騏

以下介紹 3 種方式來幫助你讓策略落地,分別是:機會決策樹 (Opportunity Solution Tree)、顧客旅程地圖 (Customer Journey Map)、群組劃分 (Slicing)

前言

「策略」是公司用來實現使命與發展產品的指引,如果說「公司使命」像是天上的一顆北極星,「策略」就是指引我們如何前進的地圖。

例如通訊軟體 Slack 的使命是:

Making work life simpler, more pleasant and more productive. (讓工作與生活更簡單、更開心、更有生產力)

那 Slack 要如何達成使命呢?根據 Slack 設計副總 Ethan Eismann 的說法,公司必須制定一定的做事準則,當需要決策時大家就按照準則辦事。

備註:Ethan Eismann 介紹了 5 個產品原則,分別是:

1. Don’t make me think. (別讓我思考)
2. Be a great host. (當一個好主人)
3. Prototype the path. (用原型來展示思考路徑)
4. Don’t reinvent the wheel. (別重複造輪子)
5. Make bigger, bolder bets. (下大膽的賭注)

這些準則就是 Slack 開發產品、服務客戶的決策依據,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在高度變動中的環境達成目標。

策略指引公司前進,但當一個潛在需求出現時,公司要如何將策略落地成實際行動,開發產品來滿足需求呢?

以下介紹 3 種方式來幫助你讓策略落地,分別是:

  • 機會決策樹 (Opportunity Solution Tree)
  • 顧客旅程地圖 (Customer Journey Map)
  • 群組劃分 (Slicing)
這篇文章啟發於《3 Tools to Go From Strategy to Strategic Roadmap》 by Nacho Bassino

 

一、機會決策樹 (Opportunity Solution Tree)

使用機會決策樹 (opportunity solution tree) 來思考問題與策略特別有用,同時也提供團隊成員共同討論的依據。

什麼是機會決策樹呢? 它是一種分析方法,它的功能是夠讓我們用有架構的方式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如果我想要更加融入某個地方社區 (例如板橋區),一開始能想到的方法只有「在這裡買一棟房子」。難道沒有其他方法嗎?此時機會決策樹就派上用場了,我可以將問題與可能作法寫在紙上,如下圖:

圖片來源:https://www.producttalk.org/2016/08/opportunity-solution-tree

此時我只要問自己:「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更加融入社區呢?」那麼我就會接著想到可以參加地方社團 (里長辦公室舉辦)、當志願服務社區…,這時候一個問題就延伸出更多種想法。

圖片來源:https://www.producttalk.org/2016/08/opportunity-solution-tree/

機會決策樹的原理簡單但威力強大,當我們將問題與可能作法寫在紙上時,大腦就騰出了空間來思考多元可能性。

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拿來記憶的。

知道了概念後,我們用「共享汽車」當作範例。如果我們要分析的問題是「增加乘車安全」,我們可以像下面這樣分析:

圖片來源:https://medium.com/swlh/3-tools-to-go-from-strategy-to-strategic-roadmap-d2258716286

愈上方的項目愈屬於一個概念 (不具體),因此我們需要再往下分析。

假設公司在考量發展方向後,公司決定先以「乘客緊急狀況支援項目」當作發展主題,往下可再拆分成「自動監測乘車狀況」與「緊急通知」兩大產品發展方向。

這兩個方向就可納入「產品路線圖」,公司團隊再依據擁有的資源 (開發工程師、資金、營運人員…),選擇 1 ~ 多個具體的產品發展方向 (例如「緊急通知」) ,來規劃與開發功能。

有了「機會決策樹」,產品開發成員能清楚了解產品功能的目的,PM 也能拿來當作與利益關係人 (Stakeholder) 的溝通工具,讓其了解產品團隊的現況與目標。

 

二、顧客旅程地圖 (Customer Journey Map)

使用 「顧客旅程地圖」 則是另一種將策略落地為具體行動的方式。

「顧客旅程地圖」是使用「視覺化」的方式來表現產品、服務、網站等「使用者的整體體驗」。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說明:

將顧客體驗變成一張可俯瞰整體的地圖」。

下方是一位女性消費者在網路上購買洋裝的過程,我們依據她的行動過程、心情起伏繪製成「顧客旅程地圖」。

圖片來源:《Journey-mapping pain points & success moments

在水平灰線的上方是情緒相對正面的正向情緒,下方則是情緒相對糟的痛點 (Pain Points)。

痛點是消費者在使用一項服務過程中的摩擦點,引發的負面情緒愈大就愈有可能讓消費者離開,因此痛點也是多數 PM、UX Designer 切入思考改良產品/服務的機會點。

延續「共享汽車」的例子,我們使用 「顧客旅程地圖」 將乘客的行動分成「叫車」、「上車」、「搭車」、「下車」,依序分析痛點與機會點如下圖:

圖片來源:https://medium.com/swlh/3-tools-to-go-from-strategy-to-strategic-roadmap-d2258716286

在「顧客旅程地圖」 中,每個痛點都是機會點。當資源有限時,我們就從那個讓顧客最痛的點下手,痛點的疼痛程度可以當作產品功能發展的排序。

 

三、群組劃分 (Slicing)

最後是群組劃分 (Slicing),這應該是做決策時最常被使用到的技巧。

資源有限,我們必須將資源花在正確的人身上,哪些人是正確的人呢?這就必須透過群組劃分 (Slicing)來分析。

我們依據不同的因素對一個資料群進行分類,將資料群「切割」成一群又一群性質相似的資料。以「電商場景」來說,一群消費者可以用下方因素來做切割:

  • 性質 (喜歡精品 or 便宜貨)
  • 性別 (男生 or 女生)
  • 操作 (取消 or 修改 or 退貨)
  • 使用流程 (首頁 or 產品清單頁 or 產品細節頁 or 購物車頁 or 結帳頁)

舉個例子。假設有一款線上學習 App 的總下載人數共 20 人,依據「操作 (是否下載)」、「性質 (閱讀需求)」就可以拆分成 3 群人:

  • 有下載App但沒使用的有12人
  • 有閱讀電子書需求的有4人
  • 有閱讀電子書 且 訂閱專欄需求的有4人
圖片來源:軟體產品經理課程系列 — 梁寧 《產品思維30講》, 設計產品的「用戶體驗」,找到使用產品的第一隻羊

中國知名產品經理俞軍曾說過:「用戶不是人,是需求的集合。」

從個體來說,每個“自然人”都是不同的,就像我們一樣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 ; 但從需求來說,每個人的需求是極其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

因此,透過切割成同性質的群體,公司就可以有效地針對特定群體的人思考策略、解決痛點、發展功能。

 

總結

這篇文章分享的 3 個方法,都能夠幫助你將策略從高空落地,並在後續延伸出具體可行的行動。

過去的我曾無知地認為策略無用、策略很虛無縹緲。但隨著閱讀到愈來愈多跟產品開發有關的書籍與文章後,我發現:

愈屬於原則性的項目愈重要,這個道理適用於個人與公司組織。

只有當原則被明確定義時,個人/公司組織才能在面對各種多變的挑戰中,保持核心原則做事而不至於走歪路。

 

 

 

原文出處:如何讓策略落地成可執行的產品規劃?3 個讓策略落地的方法

朱騏
朱騏

一個組織能力超強的軟體產品經理,喜歡研究軟體產品、生產力工具、時間管理方法

可提供軟體產品管理、時間管理、生產力工具的相關諮詢

歡迎講座邀約或跟我喝杯咖啡聊聊天,我的信箱是 [email protected]

產品經理實戰:請教專家或前輩的正確姿勢 — PM下午茶#32
許多貼心的舉動,會讓人更想幫你,建立好人緣,反過來說,前輩都是經驗以及職場資源豐富的角色,你絕對不會想要得罪這些人!
【OKR 實戰手冊】第 0 章
如何把目標管理,從0開始規劃,最終落實到每一天?除了OKR的簡易說明,我會花更多時間在其他的理論與實務,才可以讓目標管理最後落實在一天的行動中。
敏捷式開發 vs 瀑布式開發
藉由本章節,你會學到: (1) 什麼是敏捷開發、 (2) 敏捷式開發與瀑布式開發的比較、 (3) 敏捷開發的適用性。